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尚书左丞梁焘资政殿学士同醴泉观使 北宋 · 吕陶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五九○、《皇朝文鉴》卷四○、《文翰类选大成》卷一三七、《宋代蜀文辑存》卷一五
君臣之会遇,岂不难哉!
居竭股肱之效,则与之合谋;
一旦有筋力之忧,则遂欲去位。
违从之际,朕甚重之。
虽朝廷始终之恩,固无所间,而贤者进退之分,亦贵其全。
爰有宠章,以褒远业。
具官梁焘,蕴造道之深识,知事君之大方,早以文学之望,更直于儒林;
晚以谏诤之才,尽规于治路。
向从内相之选,进领中台之权。
资其纳忠,距此周岁。
大纲已举,知戴胄之有劳;
奇论不闻,惜少翁告病
遽形奏牍,求解政议,章却复来,至于五六。
尔既怀知止之义,屡请于朝;
予亦有优贤之心,敢劳以事?
宜跻华于秘殿,仍庀职于真宫。
示以眷存,遂其安佚。
惟五福之报德,必锡之寿康;
惟大臣之爱君,不系于出处。
其绥吉履,益茂壮猷。
论罢谏官梁焘事疏元祐二年五月 北宋 · 刘挚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六七四、《国朝诸臣奏议》卷五四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○一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二○四
臣伏自罢去言职、待罪都省以来,不复章疏论事,盖以谓职在执政,苟有所见,自当与同列佥议进对,显奏公论而行之。
不当私有密请,恐非所谓直道事上者也。
必料陛下亦已察臣之意在于如此而已。
今乃有不得已之事,须至一言,冀效万一。
十五日吕公著送下内降批旨,罢谏官梁焘等。
或稍迁,或移易,或免黜者,共十数人。
臣窃料陛下必以近日张舜民事,言者救解纷纷不已。
虽然,仁恕包涵,而又欲加弹压,故不行重责,但罢其言路。
此足以见圣度广大,爱惜数人之才,黾勉而为此也。
臣观舜民之论文彦博,止有「照管刘奉世」一言而已。
此一言小事也,奉世有才可用,方出入彦博门下,受其知遇而照管之,乃大臣所宜。
则于彦博何伤?
彦博自不以介意,而议者私忧过计,恐彦博有所不乐,致陛下为罢舜民
舜民之罢亦小事,无足道,而言事者若欲论之,一再言足矣,何至议论蜂起,相继并作,紊渎天听,至烦宣召申谕尚且不已。
诚有罪也!
舜民轻言以及元老,一失也。
议者欲慰悦大臣而罢御史,又一失也。
言者知救舜民以全言路,而不能体圣明优礼故老之意,又一失也。
今朝廷又从而移罢台谏,则恐不止于三失,而朝廷之失最处其大者也!
此臣所以夙夜傍徨,深为陛下惜之也。
古之贤君明主惟以广开耳目、优养直臣为甚盛之德,故曰主圣则臣直,惟尧、舜及三代之盛王乃有其事。
而陛下今优游行之,自前岁以来,闻善若饥渴,从谏若转圜,台谏言茍可采,无不行者。
虽有失常,一切包纳。
故臣子无戮辱之惧,罔避权要,舒心展诚,知无不言,所以养就今日忠直之气。
上下奸邪摩牙切齿嫉恶台谏亦已久矣!
夫台谏以区区小官,上则触龙鳞而犯忌讳,下则结仇怨而取祸患,不知其何所利也?
盖恃陛下之主张,谨其官守,以尽事君之义尔。
一旦以小故摧沮罢去之,适足以快憎怨之气,开私枉之门,非朝廷福也。
若言者所私徇涉于倾陷、近于朋党,则不可不深责而痛治之。
乃若出于公议,则虽有强直乖忤之意,古之圣人一皆容之。
考之于传记,不可胜数。
今夫一言旁及大臣而罢之,则后来者不肯言大臣矣;
一言弹给事中而罢之,则后来者不肯言近侍矣;
以多言而去之,则后来者循默不言矣;
以刚劲而黜之,则后来者柔和取容矣。
人情不远,相与为戒,必然之理也。
深惟陛下恭默未言、太皇太后陛下帘闼行政之日,正宜大开聪明,以广万事之听。
而乃杜绝言路,是自蔽其耳目也。
言路一塞,何事不生?
天下之朋党,大吏之私邪,百官之罪恶,远方之利害,陛下何由一一知也?
今成命已行,臣不敢尽乞改正。
所以区区言之者,非独为数人,盖所惜者朝廷事体尔。
梁焘、孙升外议皆以为责之太重,臣欲望圣慈详酌,宽此二人之责,还其职任,以救言路,以扶持忠臣之气。
且天下之广,莫知其详,但见台谏官连辞罢去,凡与前日之事不同,必疑谓朝廷厌倦言者,则奸谀者张目攘臂而动矣!
后来所用未必皆得如此数人,邪正既不可知,言路风采一变,岂不有损盛德之治!
臣天生愚直,孤立于朝。
受陛下异恩至深至厚,夙夜思报,惟有竭诚以主张公道,不敢雷同倡和。
茍有所见可以裨补,若不尽言于陛下,则将何所告诉也?
因此得罪,亦不敢辞。
伏望赦其狂愚,特赐详察开允。
〔贴黄〕梁清修劲直,临事不茍。
昨者诘责张问,虽在众坐,访闻似因戏谑,而坐客有不喜者,遂摇其言以为诟也。
盖是私居相语之言,而又别无论诉,止因孙升,罥挂及之,至闻达于朝廷,今遂如此行遣,群议皆以为未安也。
孙升久在台中,裨补不少。
张问止为老不任职,别无伤事之言。
兼前后台谏弹劾官吏,虽或不行,何尝一一加罪?
今责外郡亦恐过重。
蔡硕一狱,非不畏强禦,谁能发之?
狱未断而已先责,之亲党布满上下,适足为仇人报怨耳!
见有文字论三省差除不当事,已蒙降出,此皆人人之所难言者。
伏望矜察,宽此二人之责。
若谓各人已除代者,即望别与在京差遣
稍加迁擢,以偿孤忠,以慰公论。
〔又贴黄〕昨台谏官都堂,宣谕圣旨既毕,公著与臣等因而再三开说。
指陈事理,其语气最为劲直。
今乃得罪最重,外议所以尤疑也。
〔又贴黄〕臣非谓自言路进,遂欲主张言路者。
盖以此事系朝廷,不敢过避形迹,故尽其底里以告于陛下。
若幸听臣之言,留此二人,足以救万一之失。
今虽已有成命,命犹未下,此事进告尚须一两日,伏望圣慈再三回虑,深思此事,早赐裁处,不误陛下举动。
〔又贴黄〕孔文仲端方该博,今为谏议大夫,可谓得人矣。
至如王岩叟,鲠亮敢言,补益国事,最为有功。
王觌韩川皆有器识,知大体,愿陛下圣念无忘此三人,早加进用,必不误任使。
〔又贴黄〕初罢舜民日,臣与吕大防曾于帘外开陈事理,其后臣又于都堂累曾讲议,多不以臣言为然。
今须至独入文字诉说于陛下,然亦别不敢回改已行之命,止乞留焘与升在朝廷。
如蒙省览,伏乞留中。
邓温伯梁焘等人职事疏元祐五年八月 北宋 · 刘挚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六七四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四六
臣有一事,郁郁于心久矣。
不避鈇钺之威,须至陈说。
伏见昨来邓温伯翰林承旨,人言交兴,以至罢三四台谏。
虽略加迁进,皆不安职,至今未得宁帖。
臣今一一陈其本末。
温伯为人,粗有文艺,亦别无罪状。
但资质柔佞,随事俯仰,人所共知。
昨来差除,臣等同议,以谓服阙之人还其旧职,不见其不可。
兼蒙面谕,此是延安宫旧人,故行之无疑。
及台谏交章言其奸罪,以谓必至变乱朝政,此又别无实迹,故臣等亦曾言台谏所说过当。
然而陛下听言纳谏,即改温伯侍读
寻又改知南京
仍蒙宣谕云:「记当却待他日别与差遣」。
既而三省又进呈,以谓前来承旨告命及诰书已下,遂得旨,却行前来翰林承旨之命。
言路臣僚言既不行,势难安处,从此遂至纷纷矣。
臣窃观今来温伯久已就职,梁焘等已别与差遣,理合宁帖无事,然而中外人情依旧未安。
盖缘昨来言者说破温伯王安石之党人。
故进退之际,朋类甚众,邪正之辨,君子小人消长之势,在此一举。
既有此说,则中外人情便有向背。
自三两月以来,士大夫汹汹于下,造作语言,更相窥伺,人心不安,皆将温伯去往阴下卜朝廷意旨。
才见温伯就职,便为朝廷有意动摇政事,邪佞之党无不欣然得意。
等罢言职,便为疏薄谏诤,从来忧国之臣无不疑惧。
臣实知朝廷差除温伯本无他意,自是服阙合还旧职。
而今来人情妄有猜议直至如此,乃是温伯虽别无罪状,而其进退之间,所系亦不为小。
臣窃虑陛下止知差除温伯别无过当,而不闻后来中外人情如此。
臣所以郁郁于心,晓夕忧念。
臣再详温伯本是常才,虽怀奸心,若陛下常能照察,未必便为朝廷大患。
、光庭、安世等若终不敢就职,别除外任,亦不妨他时任使。
但臣所忧者,人情既将此事卜朝廷意旨,则去留之际,中外便生观望,摇动事机,无甚于此!
今陛下至明至圣,不责等狂直之罪,使之各就新职,与温伯恩意两全,实为甚幸。
但人臣进退之义,廉耻之节,亦非小事。
数人身有言责,言既不行,反与所言之人同列,朝廷不畏天下公议,而温伯冒耻茍进,且亦颇为公议所薄。
徬徨踧踖,各不宁处。
等数人,皆忠谅纯直之臣,自小官拔擢,养育成就,以至今日。
方人材难得之时,一旦因温伯之进而去之,以快奸邪憎怨之人,在此数人虽不足论,而朝廷之体,实可深惜。
又况内外人情汹汹未安,极须弹压。
臣望陛下深思熟虑,诏大臣别作商量,使邪正有所辨,是非有所归,则天下服矣!
若两存并留,终以未安。
不免具此劄子,伏乞留中详览,不胜幸甚。
〔贴黄〕臣当时奏事,难以一一条陈。
近日曲谢圣恩,又不敢留身多时,故不得面奏。
臣内怀区区,若畏避不言,实负任使。
故具此劄子,乞赐留中。
〔又贴黄〕臣再详温伯等,其势必不两立。
等力求外任,而陛下终始保全,不使出外,恩礼虽厚而不敢就职,盖逐人未有可处之理也。
臣有愚见,窃谓陛下何惜暂出温伯,选一名郡委任去处,使之补外。
温伯既动,则众人自然安职。
众人既安则温伯便可复召。
盖前后事迹既不相接,则两情无嫌,各得安处。
不惟成就两圣爱养忠直之德,兼自可曲全温伯廉节,不妨他时任使。
如蒙采纳,即乞于诸路帅臣合移那去处,差温伯前去。
如此选任不为无名,伏乞详酌,早赐批降指挥或面谕三省施行。
〔又贴黄〕臣等从前同共进拟温伯差遣,止见其人服阙召还旧职,不为过当,即不见得向后人情议论有利害如此。
今来实不敢隐默遂非,上误圣政。
兼为即今温伯等差除已定多日,三省未敢别改更,须至密具奏陈,上烦中旨。
〔又贴黄〕臣参预辅弼,非敢于逐人私有分别。
等已罢言路,故言之无嫌。
数内梁焘实是臣之故旧,朱光庭、刘安世臣旧皆不识,自是司马光、吕公著引用。
贾易则臣至今不曾相识。
邓温伯则臣却与之故旧甚熟,以兄拜之。
吕大防刘挚梁焘追复官制元符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北宋 · 宋徽宗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四五、《宋大诏令集》卷二二一
具官某蚤以器能,寖阶显用。
粤自神考,擢在迩联刘云「擢先众人」。)
逮及先皇,爰立作相(梁云「早以器能,寖阶显用。粤自神考,擢先众人。逮及先皇,俾参国论。」)
去国未几,啧有烦言,贬秩投荒,赍志没地。
蒙恶滋久,不能自昭
蔽自朕心,参以故事。
文阶三品,稍还旧著(刘、梁云「文阶三品,稍还旧秩」。)
纳书泉壤,流泽子孙。
死而有知,尚识兹意。
大防可追复右光禄大夫,挚追复太中大夫,焘追复左中散大夫
鲜于侁左谏议大夫梁焘右谏议大夫1086年9月12日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八五四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三九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敕:仲虺言汤之德曰:「改过不吝」。
孔子论一言而丧邦曰:「惟予言而莫余违」。
呜呼,天下之治乱安危,有不出于此者乎?
朕夙兴夜寐,思闻其过。
厥愆曰朕之愆,不啻不敢含怒,而况于左右辅弼之臣欤?
具官鲜于侁,邦之老成,久试于外。
金石之节,皓首不衰。
具官梁焘
出入馆殿,盖二十年。
守道笃志,无所阿附。
皆吾争臣之选也。
朕之于事,无必无我。
可则行之,否则更之。
使天下晓然,知朕乐闻其过。
书之史册,足为美谈。
若乃进则诡词,退则焚草。
衰世之事,朕无取焉。
可。
新除权礼部尚书梁焘辞免恩命不允诏元祐四年二月三日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八五六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四○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梁焘:卿出处以义,进退以礼。
昔请补外,朕不得已而听其去;
今兹选用,众以为宜而恨其晚。
而卿又固辞,岂朕所望。
成命不易,其速造朝。
雨中陪子瞻颜复长官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1077年 北宋 · 苏辙
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:江苏省徐州市
客从南方来,信宿北方去。
手棹木兰舟,不顾长江雨。
江昏气阴黑,雨落无朝暮。
肃肃赴波涛,濛濛暗洲渚。
微凉入窗阖,斜吹湿蕉苧。
漂洒正纷纭,谈笑方容与。
不知江路长,但觉青山鹜。
客去浩难追,落日平西浦。
东游本无事,爱此山河古。
周旋樽俎欢,邂逅英豪聚。
兹游有遗趣,此乐恐宜屡。
贱仕迫程期,迁延防谴怒。
秋风日已至,轻舸行当具。
阴森古城曲,苍莽交流处。
悬知别时念,将行重回顾。
非缘一寸禄,应作三年住。
梁焘朝奉大夫告词1087年 北宋 · 苏辙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四一、《栾城集》卷二九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敕:因材任人,国之大柄。
考绩进秩,吏之常法。
乃者历选滞淹,试于侍从
而有司奏课,以时上闻。
非朕敢私,法固当尔。
具官某,早以好学,召寘石渠
中以嘉猷,入事枢府
恬于荣利,久此盘桓。
方议礼于秩宗,旋纳忠于西掖
进对一再,议论雍容。
岁月之迁,未足为宠。
大言大利,将有俟焉。
可。
尚书左丞梁焘乞退不许批答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辅弼之臣,与国同体,进退之际,海内所瞻。
卿正色直言,历践台省,沈谋远虑,乃心朝廷。
是以擢自禁严,入陪庙论。
曾未期岁,方观猷为,乃以宿疢时作,抗章去位,此非吾所望也。
所请宜不许。
梁焘第三表乞退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卿叠抗封章,恳辞机政,难徇来请,宜体至怀。
方赐告休,伫闻药喜。
今差入内内侍省内东头供奉官李永言赐卿乞外郡不允、断来章批答,想宜知悉。
梁焘乞退不允批答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昔舜有五臣,而天下治
周有十乱,同心同德。
朕日勤典学,上嘉先王。
惟股肱之臣,共图庶政,虞周之盛,盖有望焉。
卿服在近僚,进陪辅朕,历日未久,遽以疾辞。
夫心平气和,何恙不已?
姑安厥位,无或多云
所请宜不允。
梁焘乞除东北一郡不许诏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省所劄子奏:「实以素有足疾,比来发动殊甚,虽渐获安愈,而未能趋拜,乞除授东北一郡」。
事具悉。
人君劳于求贤,佚于任人,进之惟艰,则退之岂易?
朕嘉与疑丞辅弼,若昔大猷,方将恭己以仰成,岂可引身而亟去?
姑务安养,体兹至怀。
所请宜不许。
梁焘乞东北一郡又不允诏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卿迪简在庭,图任共政。
虽难进易退,乃事君之常;
而有始无终,亦用贤之戒。
矧遄闻损疾之喜,加有赐告之优。
其康乃心,以辅予治。
所请宜不允。
梁焘乞退不允批答口宣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丞辖中台,辅政未久,乃以疾告,形于奏封。
尚当勉留,以副眷倚。
今差入内内侍省内东头供奉官王绶赐卿乞退不允批答,想宜知悉。
梁焘第二表乞退不允断来章批答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汲黯多病,卧治淮阳
魏徵久疾,参议朝政
朕以汉武帝之待汲黯,不如唐太宗之用魏徵
卿虽足疾,未宜云也。
所请宜不允,仍断来章。
梁焘乞退不许批答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一六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二八
《诗》曰:「无竞维人,四方其训之」。
今阙政犹多,协气未应,民力凋敝,羌戎不庭。
方与众贤,共图至治。
而卿引疾求去,岂其时乎?
所请宜不许。
乞窜责梁焘等奏绍圣元年六月 北宋 · 张商英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二二八、《九朝编年备要》卷二四
焘及范祖禹、吴安诗、刘安世、刘唐老、孙升、韩川等,当吕大防擅权时,或在台谏,或在给舍,并以亲旧,相为表里,通传指意,弹劾缴驳,搆撰飞语,中伤无罪人。
首恶虽已贬黜,而焘等犹未明示窜殛。
《传》曰:「去恶如农夫之务去草,芟夷蕴崇之,勿使滋蔓」。
愿陛下亟图之。
何正臣除知饶州不当奏(与梁焘连衔 元祐四年八月 北宋 · 刘安世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五三九、《尽言集》卷六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三二
右,臣等昨以何正臣除知洪州,臣等论正臣在先朝为恶与舒亶相等,而独以幸免,公议深不以为然,如未能投之四裔,乞且与宫观差遣
朝廷遂罢知洪州,则是朝廷以臣等之言为当矣。
今来未久,复与饶州
夫饶与洪轻重相去之不侔,固不待臣等言而可知。
然臣等须至再论者,出于义不可已也。
韩存宝之狱,臣等虽不得其详,但见朝之士大夫归罪于正臣者众矣。
使正臣素有仁厚平直之称,而能招此议乎?
正臣挟朝廷之威,操法令以及人,屡兴大狱,陷害善良。
责情定罪,虽无存宝之事,而正臣固可谓凶人矣。
存宝之死,议者皆尤正臣,朝廷未及加罪。
正臣自度不为公议所容,故乞宫观
臣等窃见往古废逐奸臣,不必明指一事而去之也,但天下指以为奸者,纵未尝见之行事,尚当废之,况正臣惨酷著于治狱。
往时多中伤士人,因朝廷许自诉,而昭雪者非一也。
今乃付正臣以善郡,陛下何以慰士大夫之心乎?
正臣见在金陵居住,今得饶州,一切便安。
使正臣自择所处,亦不过如此。
夫凶人天下所嫉,朝廷待之如此,使为善者将何以劝乎?
伏望陛下深察臣等之言,为他日无穷之虑,依旧与正臣宫观差遣
如以向来宫观出于正臣自请,不缘迁谪,即以臣等今日之言,特赐施行。
〔贴黄〕臣等据士大夫所传何正臣先朝为御史时,闻欲治韩存宝之罪,即先入文字,乞特行威断。
存宝之死,天下皆知正臣处心积虑成于杀也。
章惇强买朱迎等田产事奏(七 与谏议大夫梁焘左司谏吴安诗同奏 元祐四年七月 北宋 · 刘安世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五三八、《尽言集》卷五、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六七之四(第四册第三八八九页)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三○、《言行龟鉴》卷五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七九
右,臣等伏见章惇苏州日,强以贱价买朱迎等抵当田产,自去年十二月后来,右正言刘安世累曾论列,蒙朝廷下江淮发运司体量,皆有实状,近日窃见敕断,罚铜十斤。
臣等按尝备执政,固宜奉法循理,尊君爱民,而气焰凶暴,劫持州县,贪利无厌,使人失职。
原其不畏国法之意,盖有陵蔑朝廷之心,而所责太轻,未厌公议。
蔡确、黄履、邢恕素相交结,自谓社稷之臣,天下之人指为四凶。
若不因其自致人言,遂正典刑,异日却欲窜逐,深恐无名。
伏望圣慈特赐详察,明降指挥,候服阕,特行废置。
所贵奸豪屏息,永绝后患。
章惇强买朱迎等田产事奏(八 与谏议大夫梁焘同奏 元祐四年八月 北宋 · 刘安世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五三八、《尽言集》卷五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三二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七九
右,臣等昨以劾奏章惇强用贱价夺民之产,朝廷体量得实,止断赎铜十斤,罚不当罪,寻具论列,今已踰月,未蒙施行。
臣等按用其子承事郎援之名,承买朱迎等田产,而下状之日,父尚在。
检准名例律疏,谓祖父母、父母在,子孙无自专之道,而有异财别籍,诚无至孝之心。
名义以之俱沦,情节于兹并弃,稽之典礼,罪恶难容。
二事既不相须,违者并当十恶。
推原法意,正为设。
为子事父,而用意如此,不孝孰大焉!
至于悖慢帷幄之前,殊无人臣之礼,交结蔡确,造播奸言,贪天之功,徼幸异日。
为臣事君,而处心如此,不忠莫甚焉!
臣等按惇之罪,实人伦之所共弃,王法之所必诛,投之四荒,始能塞责,赎金轻典,众谓失刑。
伏望圣慈深赐省察,依近日邢恕例,不候服阕,预降责命。
所贵邪正明辨,奸慝知畏。
取进止。